Wednesday, September 30, 2015

318學運的成因

318學運怎麼來的?有人說是因為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做的「兩岸服貿協議對我國的衝擊分析」。有人說,因為多年的實質所得下降、房價過高,引起了青年的不滿。也有人說,「下層結構決定上層結構,經濟傾中引起對於主權的憂慮。」也有人說,這跟洪仲秋之死的大遊行有關、跟大埔案一連串的不公不義有關。

那環保政黨、環保團體的觀點是什麼?身為一個代表環保政黨參選的立委候選人,我的主張是:「台灣的未來不能只有全球化。」( 此主張修改自某一年,潘翰聲競選的口號,『孩子的未來不能只有BOT。』)全球化是怎麼來的?為什麼都沒有人懷疑過它?今日,彷彿全球化就是進步的代名詞、彷彿全球化就是世界潮流,是自然的趨勢。

首先,全球化的理論基礎。主要是大衛.李嘉圖的「比較利益」法則,專業分工會帶來效率。於是市場愈大、隨著專業分工,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,所以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擴大國際貿易。然而,經濟的法則畢竟是象牙塔中的產物。真實的世界中,經濟政治總是密不可分,會發生的現況總是不如理論可預期:

  1. 大型的跨國公司,利用開發中國家相對不完備的環保法令、勞動法令,去對開發中國家做環境破壞、勞力壓榨,謀取自己的最高利益。 
  2. 大型的跨國公司,利用所謂的貿易平等協定,強迫會員國移去貿易壁壘,硬是出口自己的產品。
  3. 大型跨國公司,動輒威脅會員國家的政治人物,讓他們對環保法令、勞動法令做妥協,否則該公司就要移往他國。

這三件事,大家有感覺嗎?第一件事,我想到六輕、第二件事我想到美牛、第三件事我想到眾多因為工資上漲離開台灣的企業。

318並不是第一場因為貿易協議引發的社會運動。1988年,台灣農民質疑「農業開放可能導致農民權利受損」,引發了所謂的520農運。可惜的是,那場運動發生之後,WTO還是簽了。台灣農業確實因為WTO受到嚴重的打擊。

一定會有人反問,那環保政黨對於全球化有替代方案嗎?有的,經濟在地化(economic localization),待後續文章解釋。

Monday, September 28, 2015

公民不服從vs環保政黨的活動

公民不服從 
參與環保運動的時間雖然不長,但是我參與的時間恰巧是從2014年318開始。所以在我所知的社運,充滿了「公民不服從」。公民不服從是比較好聽的說法,更直接的描述就是抗議而且被起訴,通常被起訴的法條是「妨礙公務」之類的。

那「公民不服從」之後的後果呢?這時候,有趣的現實就出現了。台灣法庭的判決,往往還是跟所謂的「社會觀感」有關。每一個法官都有自由心証,所以同一個案子,給不同的法官判,就有可能有不同的結果。當政治力在法院運作時,案子的結果自然就會儘量符合社會觀感。
  • 2015年6月25日,陳為廷飛鞋案定讞,免刑、免罰1萬。
  • 2015年9月24日,王鐘銘妨礙公務(因聲援華光社區抗議活動),維持原判,有期徒刑3個月。
同樣是搞社運:用鞋子砸人可以免刑、拉警察的盾牌卻要判3個月。如果讓我來對這件事做評論的話,其中有多種因素。最重要的,自然是陳為廷太有名了,他的社會支持力太強。判陳為廷有罪,這就意謂著,壓迫百姓的苗栗縣長可以安然下莊,帶頭反抗的大學生卻要入獄服刑,這樣子引發的民怨是很大的。政治人物基本上都是要平息民怨的。

於是這個老百姓的公民不服從,它給了當權者兩個選項:
  1. 用司法打擊反抗者,但是付出政治代價。
  2. 從寬處理,平息民怨。


環保政黨的活動
環保政黨的活動,有時候也會有類似的效果。當整個社會對環境議題的關注日益上昇,比方說,因為氣候變遷導致環保議題受到民眾的關注,樹黨自然會因為有更激進的環保主張而備受青睞。

舉個例子,2014年5月,樹黨參與雲林反火葬場大遊行。樹黨在當地沒有什麼派系利益問題,一開始就很激進地堅決反對火葬場。隨著樹黨每一次的參與,國民黨張嘉郡、民進黨蘇治芬也都紛紛來現場參與,並且他們也都逐步做出的類似樹黨的政治承諾。主流政黨在這種情況下,他們考慮的問題是,要不要跟進樹黨的主張呢?不跟進的話,自然會流失選票。跟進的話,勢必也要做內部的一些改革。

於是環保政黨的活動,它也給了當權的主流政黨兩個選項:
  1. 維持既有的政策方向,但會付出政治代價,也就是掉選票。
  2. 修改既有的政策方向,減少民怨的衝擊。

Saturday, September 26, 2015

側寫政治人物--- 樹黨 潘翰聲

我第一次知道潘翰聲這個名字,應該是在2006~2012這段時間,因為這段時間是潘翰聲領導綠黨,從沒沒無聞到拿下23萬政黨票的期間。但是,也沒有特別深的印象,我甚至不太清楚他到底做過什麼。只知道,有人推荐他,他是個環保人士。

第一次潘翰聲看到我,我並沒有看到他。那一天是2014 318學運的晚上在立法院議場內,我坐在王金平的座椅上。我們都在立法院的議場裡。潘翰聲心裡碎碎念:「這年頭的年輕人,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?居然用那種姿勢坐在王金平的座椅上。」

過了一個多月,換成是我第一次看到潘翰聲本人,這回換成是他沒有看到我。他在市政府門口主持抗議慈濟的記者會。他主持記者會滿認真的。民進黨市議員高嘉瑜也在現場,然後,高嘉瑜看到我,她就跑來跟我握手、發名片。( 不過,她到現在應該還是不記得我。)

後來,我跟潘翰聲一起做了不少的事:



 潘翰聲代表樹黨參選2014台北市市議員



2014 10 15 (選舉期間)去都委會抗議慈濟內湖案

那一天之後,潘翰聲跟我說:「沒有錯啦,我是在事前跟大家講要全力杯葛,那是因為我以前帶著一群大學生去抗議。大學生都只想當乖寶寶,不敢大喊、不敢拍玻璃。結果只有我一個人在喊、一個人在拍玻璃。」



 2015 5 1 去雲林反對火葬場大遊行

那陣子,我們樹黨的人前前後後去了雲林口湖鄉好幾次。樹黨每去一次,國民黨張嘉郡、民進黨蘇治芬反對火葬場的表態就更加明確一層。








    2015 5 31 南港新庄埤陳情洩洪道問題

那一天,潘翰聲率領我們到202兵工廠門口集會遊行。( 軍營門口應該是不可以集會遊行的。)






Wednesday, September 23, 2015

台灣的環境政治簡史

1996年,台灣的政治史發生了什麼事?1996年的時候,我只知道那是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,李登輝以超高票當選總統。然而,同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,高成炎創辦了台灣第一個環保政黨---綠黨。在1996年之前,台灣沒有環保政黨,只有環保團體環保運動環保流氓(註)。

高成炎是怎麼開始搞社運、搞政治的?
公督盟有一篇報導---反核鬥士高成炎:社運政治化難以避免

這邊也引述一小段:
(*)台大數學系畢業,最後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博士的高成炎,有著看似與社運界八竿子打不著的學術經歷,為何一回國,就積極踏入社運界進行反核運動,對此,高成炎解釋,「在美國唸書時,有次前往波士頓,與一位目前知名的國內學者會面,當時那位學者支持核能發電,且一再說明核能發電的安全與穩定性,我也聽了他的看法,但不料,離開波士頓後的一個禮拜,就發生車諾比核能電廠事故。」這樣深刻的印象,使高成炎對於核能發電產生極大疑慮。

高成炎分別在1998和2001年參選立法委員。成績的部分,我們可以從釋昭慧(沒有錯,就是那個在電視上為慈濟辯護慈濟內湖案的釋昭慧)寫的一篇「社運這條路,斯人獨樵悴」看到。

這邊引述一小段釋昭慧法師的話:
(*)高教授不是個在意立委名位的人。如果是,他當初大可以參加民進黨,以他一介「社運悍將」的成績,還怕沒有一席「不分區立委」的「甜頭」嗎?但他在社運理想上的堅持,使得他無法因政黨利益而犧牲社運理想,這就注定要嚐受「斯人獨憔悴」的滋味了。他的失敗,預警了社運團體在台灣的「無能為力」!這不僅是社運的不幸,其實也是台灣社會的不幸!我們終於嚐到了政治人物與財團金主無視人民的存在,公然唱和、分贓,卻無「天敵」可以制衡的苦果。核四復工、經發會議與近時陳倉暗渡的「博弈條款」,在在顯出此一事實!

選舉是一件很燒錢而且消耗人的事、經營環保政黨也是一樣。之後有一段時間因為沒有足夠的捐款、沒有足夠的人願意投入社運參政,台灣的環保政黨沒有參選。

轉眼之間到了2006,潘翰聲辭去基金經理人的工作,代表環保政黨參選。接下來,潘翰聲分別參選了2008立委、2009大安區立委補選、2010市議員、2012立委。從2006一路到2012,窮困的環保政黨一方面平日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問題而困擾、每一次的選舉,也都為了保証金而困擾不已。
這段時間有兩件事對後來台灣的環境政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:
(1) 2009年大安區補選,溫炳原參與大安區補選,因為松山菸場砍了1000棵老樟樹,促成了台灣史上第一次的抱樹抗議,溫炳原成為了台灣的第一個抱樹人。那時輔選溫炳原的潘翰疆(潘翰聲的哥哥)學到了抱樹抗議這個大絕招。
(2) 2012年立委選舉,潘翰聲得到民進黨禮讓松信區以挑戰國民黨的費鴻泰。那一回,潘翰聲所屬的綠黨本來湊不出十席立委候選人的保証金,將不會有政黨票。然而,潘翰聲估算在有民進黨禮讓的條件之下,他將可以借到近4萬票的選票,於是以選票補助票的一票30元的名義,借到了近100萬的經費,硬是湊足了十席立委候選人的保証金。那一次選舉結束之後,綠黨拿到23萬政黨票,成為台灣第五大黨。

2014年發生了幾件重要的事:
(1) 318學運、佔領立法院、行政院、50萬人大遊行
(2) 反核佔領忠孝東路
(3) 紮營400天的松菸護樹,從4月底開始紮營。
(4) 潘翰聲脫離綠黨,並且另組台灣第二個環保政黨---樹黨,參與2014年的地方選舉,樹黨總計獲得2個席次。


註:第一代環保流氓和工運流氓,用自力救濟捍衛土地與尊嚴,催生國內環保和勞動保障的法規,包括公害糾紛處理法,環境影響評估法...却被按上罪名入獄。第二代環保流氓在1990年代,台大教授高成炎為了終結捷運亂倒廢土的環境殖民而入獄,集會遊行法因而被大法官會議宣告違憲,環保流氓為深化民主做出貢獻。

"環保流氓"一詞是郝柏村的發明,這個要追溯到第一代環保流氓的時代。郝柏村曾經率領1000名鎮暴警察去鎮壓後勁反五輕的環保人士。

群眾運動聖經vs環保運動


有一本很有名的書,英文書名叫做The True Believer,中文的書名叫做「群眾運動聖經」。書裡的內容就是在探討:群眾運動之中有哪些角色,還有這些角色對於群眾運動有什麼影響。書中也提出許多創見,比方說,書裡最重要的角色,是「狂熱者」The Fanatics,這些狂熱者往往是出身自社會邊緣人(marginal people)。換句話說,書中的觀點:群眾運動的主角,並不是領導群眾的領導者,而是一群來自底層的狂熱群眾。這跟我們一般熟知的歷史,充滿英雄的歷史,有著顯著的不同。

書裡也有許多相當有意思的句子,隨便選個兩句出來好了,原汁原味呈現。
(1) 群眾渴望的其實不是自我表達與自我實現的自由。而是擺脫自主存在這個不能承受之重的負擔的自由。他們想要擺脫「自由選擇的可怕負擔」。他們不想要良心的自由,只想要信仰 -- 盲目、獨裁的信仰。

(2) 我們都有一種傾向,那就是到自身以外尋找解釋自身命運的理由。成功和失敗無可避免會左右我們對周​​遭世界的看法。正因為這樣,有成就感的人會把世界看成一個美好的世界,並樂於看到它照原樣保持下去;但失意者卻會樂於看到世界急劇改變。可見,抗拒變革和熱望變革事實上是同源的,前者的激烈程度也可以不亞於後者。

看這本書,會讓我反覆地去想,我經歷的每一場街頭運動。當318學運發生的時候、當反課綱的學生佔領教育部的時候,我有看過現場的群眾,群眾跟書中所描述的,也有幾分相似。有時候,我有點無奈,內含「台獨意義」的運動,就是擁有如此激烈的張力,可以動員大量的支持者上街示威遊行。而相較之下,純粹的環保運動就是相對很難動員大量的群眾。

並不是這個社會不支持環保,支持環保的群眾很多,多數是喜歡安定的中產階級。中產階級遇到環保問題,比較傾向於打電話給政治人物、媒體,請人來幫忙解決。通常是到了真的快沒有希望了,中產階級才會考慮組成自救會,自己的環境自己改變。

做為從事環保運動的人,不能不去考慮支持者的特性。也因此,同樣是佔領,台獨運動的「反課綱」是同一時間上千人的佔領活動,而環保運動的「松菸護樹」整體而言則是同一時間2、3個人的帳蓬堅守400天。因為支持者的特性就是不容易上街,所以要從事環保運動,就必須認真動腦思考,如何才能用最少的人手,來產生最大的政治力槓桿。

Monday, September 21, 2015

數位簽章法vs股票憑証

我記得我第一次用網路買股票時,光是設定憑証,就花了不少時間在設定。比較討人厭的事情是,每隔一段時間,就要更新這個憑証。
有一回,我在美國的first trade註冊帳戶,也玩了一個月的美國股票,我發現了一件事,讓我震驚了!原來用網路下單買美國的股票,是不需要處理憑証問題的。
為什麼台灣的股票軟體要設計一個,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更新的憑証呢?這就不能不提到「數位簽章法」。因為台灣的數位簽章法的內容,甚至詳細地規定了憑証的相關細節。
我的想法比較單純一點,美國的數位簽章法沒有定太細的技術細節,所以他們的股票軟體就可以做得相對簡單、好用。
然而,其實國內也有人跟我有類似的看法。
http://goo.gl/goZrhe
東吳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余啟民認為:
「第一、不宜在電子簽章法中太過闡釋數位簽章及認證機構,以維技術中立並有利於企業自由選擇不同的安全機制及其風險管理;第二、電子簽章法及其相關配套法令若要對於認證機構有所規範,亦宜採自願許可制及納入國際相互承認的趨勢,並考慮由民間單位共同參與,以期階段式地降低政府管理的色彩;第三、就目前認證機構與交易當事人間責任歸屬及危險分擔,似宜回歸現行民、商法及當事人間之契約規範。另一方面,相關法令亦宜就終極使用者(end users)(即消費者)可得控制的危險及其責任作一公平的調整配置,以使消費者對其責任之承擔有充分的認知及協商的空間。」


2016年立委選舉政見

(1) 課能源稅,降所得稅  能源稅是減稅不是加稅!
政府左手(能源稅)總共徵到多少、右手(所得稅)就要相對減多少,歐洲實施能源稅的理論和實務,都是不能增加納稅人負擔。
就像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後,大家自然就會有誘因去做垃圾減量。生活愈環保,省愈多賺愈多。有環境保護、產業轉型、社會正義等三重成效,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說這是「碳減稅」,避免遭受國際制裁。

(2) 全面更換「智慧電網+智慧電表」取代「傳統電網與電表」
我國資訊科技的優勢,可在智慧電網和智慧電表開創藍海!
過去把焦點放在怎麼發電,未來可以靈活調度、精準發電不浪費,減少遠距離輸配電的損耗;搭配時間電價、電源選擇權、可停電力等制度設計,協助廠商和家戶有效智慧節能,削減尖峰用電。
無論用不用核電都要有綠色能源基礎工程,這也符合聯合國綠色新政(Green New Deal)的方向,創造綠領工作,解決經濟危機的良藥。

(3) 刪除選票補助款,移作公費選舉。
現行的選票補助款,選後公款變成政客私房錢,應該制度改革,而不是觀感問題。
選舉燒大錢的風氣,造成政治貪腐的後果,資源上的不公平競爭,也是政治市場僵化難以新陳代謝的主因。台灣應走向歐洲那樣理性問政、環保且不妨礙日常生活的選舉。經政黨提名或公民連署者,可申請登記為公費候選人,選前定額補助(用途有所限制),及公共宣傳管道使用權。自費參選者,應於文宣標示,也不得超過法定競選經費上限。

(4) 開放網路連署,實施電子民主。
目前公投法、罷免提案的連署門檻過高,尤其公投提案要連署數十萬人才成案,若能開放網路連署,則任何提案都變得可行。此外,在進行公投連署時,收集大量紙本連署書所需耗費之時間、人力、物力等資源,均實質上造成人民發動公民投票、以公投監督代議民主的困難。而目前已經有的「自然人憑證」系統,已經有讓民眾報稅的功能,所以網路連署的基礎設施已經完備。開放網路連署,同時有環保與便民兩種效果

Saturday, September 19, 2015

研究政策有感

我上街遇到選民問我,什麼是樹黨,在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很難講清楚,我就講「環保」。那以「環保」為意識形態的政黨,在一般人所知的環保以外的事是怎麼想的?用白話文來講的話,應該是「勤儉持家」、「永續發展」。

要勤儉持家,就不能不去想錢的事。所以樹黨講的公費選舉,主張寫「刪除選票補助款,移作公費選舉」。前者是省錢的、後者是花錢的,省一筆錢下來,才能花一筆錢。( 也因為要勤儉持家、永續發展,所以本人要騎腳踏車選舉。意識形態就是要貫徹在每一個細節。)

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aipl/201505270231-1.aspx
另外,補充一個今年跟「房地合一稅」相關的政策說明。張盛和:「房地合一稅是長照最佳財源」。以我來看,長照雙法和房地合一稅比較起來,困難的點應該是在加稅的部分。因為如果沒有直接加稅,政府的替代方案就是(1)釋股(2)舉債,最後也是變相加稅。

參考 --- 朱敬一:「舉債是增稅、釋股是增稅、減稅還是增稅」
http://idv.sinica.edu.tw/cyrusweb/articles/92.pdf

Thursday, September 17, 2015

公投網路連署

2014 9/17我被選民提了意見,建議我在政見裡加入「網路 + 公投」的政見。結果我和樹黨的黨團討論了一下。發現相關的訴求有人提過了…。所以其實我直接拿來用就好了。

--- 引述 --- 
台大資工系教授高成炎表示,台灣電子民主尚未實行普及,目前《公投法》、罷免提案的連署門檻過高,尤其公投提案要連署數十萬人才成案,若能開放網路連署,則任何提案都變得可行。
高成炎指出,只要把《公投法施行細則》第10條加上:「本法第9條第1項所定之提案人名冊以網路連署方式提案者,提案人應提供本人之國民身分證字號,並經公正單位之電子簽章驗證」。
並修正《選罷法施行細則》,以「自然人憑證」登入連署,就能實施電子民主,只有開放網路連署,才能達成「治國」、「善政」之道。


Monday, September 14, 2015

挑選候選人

看一下最近自由時報的報導:

黃國昌說,現行各政黨不分區名單提名,大多是「閉鎖名單」,一切交由政黨控制,選民無從置喙,只有支持與反對兩種立場可以選擇;時代力量認為,讓選民在「選黨」之外,還能「選人」,才能讓不分區立委真正具有民意基礎,而非政黨的投票部隊。
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politics/paper/915024

黃國昌講的,讓選民可以選人的方式,基本上接近於第一張圖片中的由「政黨選民」(party voters)直接選人的方式,也就是「開放式初選」。而實際上,世界上主要的民主國家,大多數是使用「黨內初選」(party primaries)和選區幹部投票(subset of constituency party members)來決定候選人。

也就是說,按照黃國昌的邏輯,世界上主要的民主國家的候選人,因為不是由「開放式初選」決定,並非真正具有民意基礎?

在「比較選舉制度」一書page 126則提到,挑選候選人的提名制度有四項評價指標:(1)民主 (2)公平 (3)效率 (4)是否有效。既然要考慮的指標不是只有民主一項,那世界上主要的民主國家採用黨內初選、選區幹部投票來決定候選人也就有其合理性了。

而台灣目前的現況是:兩大黨提名候選人不約而同都是有「民調」的機制。背後的原因是,兩大黨都有嚴重的人頭黨員問題。所以,一個不使用「開放式初選」、不使用「民調」就不能有效提名出優秀候選人的政黨,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內部的成員有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