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October 4, 2015

綠色的抗議

「綠色的抗議」是一本已經絕版的書,出版社是前進出版社,不過該出版社似乎現在也停止運作了。從我的角度看來,這本書的出版,對於台灣的影響並不小。這本書的出版啟蒙了潘翰聲,讓他決心投入政治。在2006~2012,台灣綠黨在潘翰聲的推動與領導之下,取得1.74%的得票率,擠下新黨成為第五大黨。(註)「綠色的抗議」這本書可以說是潘翰聲從政的理念,而這個理念付諸了實踐。


為什麼台灣的生態政黨經歷了高成炎、潘翰聲兩代人的努力,過了這麼久,接近18年,至今仍未擁有國會席次?甚至在全國的知名度依然很低?這件事跟選舉制度有關。歐陸的民主國家多半採用比例代表制,而英美國家採用多數票選制。而根據書中的討論,如果英美的選舉制度不修改,即使成立生態政黨,也將進展緩慢。台灣,很不幸,跟書中的預測一模一樣。



書的小標是「西德綠黨與全世界的綠色行動」。其中,南方朔寫的序,作了一個相當不錯的總結。他把生態運動分成了三個層次的反省:

  1. 首先是人們有了保護環境的生態觀念,因而逐漸產生了生態保護運動。這是第一個層次的反省。
  2. 早期的生態保護運動只注重單一的環境事件,而這些事件接踵而來,以個案的方式根本不勝解決。於是生態運動有了第二層次的反省,就是要政治化。要從政策面和政治面來加以考慮。
  3. 第三層次的反省,則是在理解萬物一體的世界規律之後,從生態、多元的角度出發,重新思考政治、經濟的問題。在第二層次的反省,批判資本主義的缺點,指出資本主義之下的國家的種種缺點,這部分相當類似於左派。然而,左派與生態主義批判資本主義,有類似的批評並不代表左派等於生態主義。重要的是,在批判的後面,它意圖重新建造什麼樣的體制。左派在幾件事,都站在資本主義的對立面:「個人--群體」「放任自由--統一管制」。從生態主義的觀點,不論是左派、或是資本主義,都有著支配的性格。於是生態主義所尋找的是另一種對立面:「支配--合作」、「權力集中--權力分配」



我手上的這本書,它的現況是被蟑螂啃過。比起書況,此時此刻更令我覺得難以解決的問題是:

  • 許許多多台灣的環保團體、環境運動者心力憔悴,不太願意走入政治領域來解決環境的問題。
  • 地方議會的選舉若不實施「全比例代表制」、立委選舉若不實施「聯立制」,無論是生態政黨,或是左派政黨,應該都很難興起,或是進程緩慢。而一般人卻不察覺,「贏者全拿、權力高度集中」的多數票選制對於國家的傷害。


註:潘翰聲於2014年離開綠黨,另組樹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