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December 10, 2015

當環評通過之後

要去反對不當的開發案,比方說,設置在農業區的工廠,最令人挫敗的事情之一,往往是該為人民把關、該為土地把關的環境影響評估,居然還是讓開發案過關。然而,並不是環評通過之後,廠商就可以為所欲為。身為環保團體,我們還是可以有策略來做有系統、有效率的抗爭,就算是在環評已經被強渡關山之後!

首先是策略的部分,策略的目標是要「喚起人民心中的法官」,以民意做為我們政治力的基礎。抗爭,基本上就是由幾個要件所構成:
(1) 公民連署、串連形成組織
大量的公民連署,每一張連署單就像是選票,可以視為是民意的表現。累積多了,就會有效果。串連所有願意站出來表示意見的當地居民,並由此形成公民團體。這樣子,開記者會或是公民不服從時,人手可以多一些。

(2) 以「環評法」做為槓桿,做最嚴格的監督
其實環評的通過,也就意味著,廠商做下了「環評承諾」。環評承諾的內容包含了環境影響說明書環評會議決議。換言之,環保團體需要做的事是,認真研究廠商做的環評承諾,然後去比對廠商的實際行為,是否和環評承諾一致。讓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邏輯去想,一間會透過政商關系讓自己可以通過環評的廠商,怎麼可能去真的把環評承諾做足呢? 

一旦廠商違反環評承諾,就立刻違反環評法。所以這個時候,就是請環保局來開罰的時候。如果環保局故意推拖,就要用開記者會,或是提起公民訴訟的方式,對環保局施壓。

(3) 公民不服從,阻礙違法開發
當第二步驟完整地完成時,網路上、新聞媒體上應該已經會有足夠的懶人包,可以具體地解釋為何某某廠商的開發行為違反環評法了。然而,只有輿論,往往還是不足以讓開發行為停下來。廠商往往還是認為:「頭過身就過」。 有了輿論的支持,仍然要透過積極的公民不服從行動、大規模集會抗爭、甚至是佔領,才有可能讓開發單位停工。

Tuesday, December 8, 2015

喚起心中的法官



大約是在登記參選截止的最後一段時間,高雄的李柏融跟我們樹黨連絡,希望代表樹黨參選,選舉的主軸、政見將是處理高雄嚴重的汙染問題。於是自然而然,阿蓮路竹新園農場的震南鐵線廠汙染問題,又進到我的管轄範圍了。

12/7開記者會前夕,我在做開記者會前的準備工作,大概研究了一下,阿蓮路竹新園農場的汙染問題。故事是這樣子:
台糖有一塊上好的農地,因為配合「大溫暖大投資」計畫,出租給震南鐵線廠。然後,震南鐵線廠居然也通過了環評。於是,一旦高度汙染的工廠在農田裡一營運,該地方的農損、養殖漁業損失將難以估計。

在我去處理之前,地球公民基金會、環境法律人協會都已經在幫忙了。地球公民、環境法律人走的路線是「正規打法」,告「行政訴訟」,要求撤消環評。告「違反區域計畫法」。然而,即使是如此,訴訟總是很慢的。震南鐵線還是馬不停蹄地前進,開說明會完之後不久,就開始整地,準備建廠。我的思考是這樣子:「這種農田裡長出的工廠會通過環評,顯然代表這個是政治力介入環評。」政治的問題,就要用政治的手段來解決。什麼叫做政治的手段?簡單的說,就是有一股政治力在護航工廠,那,如果我要讓工廠停工、撤出農田,就需要另一股政治力,大到足夠跟原來的這股政治力抗衡。

政治力要從何而來? 眾人的意志,就是政治力的根源。所以我需要做的事是:利用傳播媒體做為桿杆,把這個震南鐵線廠的事件,傳播出去讓眾人知道。讓眾人接受到資訊,就必須讓資訊變得夠簡單,最好還可以加上一些趣味。於是,我在撰寫新聞稿的時候,選擇了最黑白分明的事實 --- 綠色的圍籬不是綠圍籬。藉此以突顯,震南鐵線違反環評法,罪証確鑿。當証據資訊、法條資訊被簡化到一定的程度,每一個人心中的法官都會被喚起,所以只要眾人皆曰可殺,要撤消環評也就不再是什麼難事。

相關新聞:http://goo.gl/PFYPhL

Friday, November 13, 2015

制度改革

蔡英文南投的競選總部門口發生了老樹剃頭,網路上的鄉民都沸騰了!立刻來好好地檢討民進黨。我看到這個現象,都忍不住心想,平常愛環保、愛樹的鄉民有這麼多的數量嗎?因為這個社會藍綠對立,所以才會這樣子吧。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許多其它議題。比如說,有現任議員帶職參選立委、現任市長帶職參選總統,這些議題,樹黨開記者會之後,可以上報紙,主要的原因八成也是因為有點名朱立倫才會上報。有了上報紙的機會,自然要順便帶到本黨的制度改革訴求:「刪選票補助款、移做公費選舉。」

開了近百場的記者會、加上親身面對面接觸了近上千的選民,深刻地體會到一件事:「制度改革的訴求,並不太討喜。」一般而言,民眾對於制度改革是無感的,因為制度改革相當不容易理解。要訴諸民意,必須要讓制度改革的訴求,有具體的實例。比方說,「刪選票補助款,移作公費選舉」這種訴求,對一般的民眾而言,十之八九是無感的。但是,如果討論「柯文哲想拿選票補助款去繳房貸」,這就立刻有觀感不佳的問題。

也正因如此:

  • 要訴求老樹原地保留、落實樹保法,單純開記者會沒作用,潘翰疆爬到樹上去住12天比較管用。
  • 要訴求降低參選年齡門檻降到18歲,寫文章討論國外的制度引不起迴響,19歲的高毅心登記參選才會有迴響。
  • 要反對慈濟變更內湖保護區,三天連開三場記者會上不了電視,滅火器一噴下去立刻上電視。

因為想推動制度改革,所以利用喜歡喊打喊殺的人性,伴隨著有梗的新聞,一點一滴地去滲透、去傳播。這就是我平日在做的政治工作。

Tuesday, November 10, 2015

環運參政 - 「青春有限、參選受限」

前些日子我畫了漫畫,來回顧台北市大安區環運參政的歷史。從1998年的環保聯盟會長高成炎參選台北市南區立委、2009年綠黨秘書長溫炳原參選大安區立委補選、到2016樹黨派我參選大安區立委。這幾天,我發現了一件很嚴重的事!大安區的環運參政漫畫裡,漏寫了一位很有名的環保人士:文魯彬。文魯彬在2009年本來想參選大安區立委補選,卻被選罷法擋住了。那時的新聞內容如下:

規劃參加大安區立委補選的綠黨中執委文魯彬,因歸化中華民國國籍未滿10年無法參選,文魯彬認為台灣是移民組成的社會,卻歧視漢人以外其他族群,質疑選罷法限制違憲,他決定下午委託人前往台北市選委會登記,希望凸顯選罷法歧視問題。

文魯彬說,李慶安持有雙重國籍,卻能擔任公職14年,只要她放棄美國籍,下次仍能選立委,而他放棄美國籍、歸化中華民國籍4年多,在台灣居住30多年,卻無法參選立委,「我青春有限,參選受限」,所以他會爭取參選。


我閱讀這2009年文魯彬的新聞,這個新聞似乎帶有了些許潘翰聲的風格。
(1) 面對不合理的法條,用「公民不服從」的方式去挑戰它。
(2) 召開記者會,以這個特別的個案具體地突顯法條的荒繆。
(3) 新聞稿的最後向社會大眾說明如何修改制度。
(4) 新聞稿的標題要使用帶有文學氣息的口號。

Monday, October 12, 2015

生活環保vs政治環保

這兩天又有立法委員發表了「不親民」的言論了。呂學樟講了:「叫我們去搭計程車到立法院來,這像話嗎?」在網友一片討伐聲中,DPP的支持者立刻貼照片,表示DPP的立委有人是騎摩托車上班的,多親民啊~

不過,似乎沒有人幫忙宣傳,樹黨的參選人,常常是騎腳踏車拜票的。我只好自己宣傳了。

以我個人的邏輯來講,其實我覺得立法委員開車去開會、騎摩托車去開會、騎腳踏車去開會,也許去開會的作法有差異,然而,這其實是「生活方式」的問題。

立法委員開車去開會但是推動了能源稅方案,跟立法委員騎腳踏車去開會卻阻擋能源稅法案相比的話,我認為前者叫做「政治不正確的環保立委」(註),後者叫做「偽環保」。


所以,雖然我是騎三輪車、騎腳踏車競選,但是那畢竟是生活環保的部分,不應該以此做為環保政黨的檢驗標準。真的要推動環保,必須透過政治的方式,即立法與政策。所以環保政黨是因為其政策、議題、意識形態而被稱之為環保政黨的,不是靠騎騎腳踏車就可以得到這個美名的。

註:本文中的政治不正確,意指,不符合民眾的觀感,說出比較白目的話,並非是政治上的錯誤之意。

Sunday, October 11, 2015

應「經濟民主連合」賴中強邀請,談貨貿議題

大家好,

今天就這個貨貿相關議題,來發表看法。樹黨是生態政黨,生態政黨起源於西歐,而現在全世界的生態政黨,基本上,對於「自由貿易協定」,都是持反對的立場。所以,本黨的立場並不是什麼先立法後審查,是反對自由貿易協定、不只是貨貿、TPP這些我們也都反對。

對於經濟的觀點,我歸納為三種看法。右派認為,要自由開放,經濟才會好。左派認為,要國家的力量介入,對貿易給予規範管制,這樣子經濟才會健全。生態政黨在經濟上的立場,比較特殊一點。一方面,生態政黨很關心碳足跡的問題,所以生態政黨會認為,務必要課徵能源稅、碳稅。而現在日益增加的大量跨國貿易,也帶來了大量的貨運和碳排量,這些都是生態政黨反對的重要原因。我們會認為,以農業來講,如果是在地產在地銷,自然在運輸上消耗的能源就會大量的減少。也因此,大家如果聽過一種主張「在地經濟」,這種主張就是生態主義者的主張。另一方面,我們的核心思想,則是認為,在有限資源的地球,追求無限的成長,是一種瘋狂的思想。所以,經濟規模、貿易都會有最適當的規模絕對不可能是愈大愈好。也因此,我們對於貿易的看法傾向於,貿易只用來處理,真正缺乏、無法取代的東西。而非追求規模愈大就會愈賺錢。

剛才講的東西,有點太過理論了。我覺得,自由貿易協定這樣子的詞彙,似乎有點難以想象。我來做個類比好了,比方說,台北、宜蘭、雪隧。台北就像是中國或是美國。宜蘭就像是小小的台灣。雪隧就像是自由貿易協定。

本來沒有雪山隧道,當雪山隧道一打通之後,台北和宜蘭的交通就大幅地加速。這個交通大幅加速,帶來的影響就是:宜蘭的假日,塞滿了台北人。物價上昇、宜蘭的農地開始一塊塊長出農舍。發展了大量的溫泉飯店、自然環境破壞。宜蘭人有因此而變有錢嗎?有因此而平等而均富、同時保有原來的自然生態環境嗎?

最後,剛才其它的講者也有談到監督兩大黨。其實台灣可以走向多黨政治,只要選舉制度做修改。政治學的杜瓦傑定理講了,如果是多數決,容易產生兩黨制。如果是比例代表制,容易產生多黨制。也因此,我們樹黨主張國會改成聯立制,地方議會選舉改成全比例代表制。對藍綠惡鬥厭倦的各位,請支持樹黨的主張。

Wednesday, October 7, 2015

「樹」讀環保運動

前兩天,我跟潘翰聲去民進黨王閔生議員的服務處拜訪選民。蘇貞昌也來了,潘翰聲跟蘇貞昌握手時,蘇主動地跟潘翰聲講了一句:「你很有名。樹很重要。」在民進黨的大黨鞭跟環保人士表示,「樹很重要」的2015年,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下,台北市內的環保運動。以下三個都是擷取自新聞報導。

< 台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 >
2002年十月廿六日凌晨三時,一群疲累不堪的台北市議員,三讀通過了文化局提出的「樹木保護自治條例」。

台北市推動老樹保護,源自1999年間,當時文山區的景美國小兩棵被稱為「老夫老妻樹」的百年金龜樹生重病,校長傅金匙十分心疼,請市議員厲耿桂芳協調市政府幫忙救治;厲耿桂芳最後從新竹請來「樹醫生」救活老樹。但同樣在景美地區,又有一株老樹因為開路而將要被遷移,一位捨不得老樹受折磨的老太太又找上厲耿桂芳求助。最後在文化局出面協調下,道路為老路繞了個彎,但這兩事件,也為台北市催生了樹木保護條例。

龍應台說,在德國,他十歲的小孩就知道當地鄉公所有規定,大樹不能隨便砍,否則會被罰錢。她非常感謝市議員支持,讓台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,獲得全體一致的同意通過。法令基礎完備後,更複雜的老樹保護動作才要開始,後續「樹口調查」、保護協調等,都將由文化局負責。

< 抱樹抗議 >
2009-02-27,多位環保人士主張市民不服從權,以肉身護樹,包括光復國小家長會會長游藝、綠黨發言人潘翰聲、松菸公園催生聯盟的伙伴施國勳及陳伯炯,當天即遭台北市政府動員警力強制逮捕拘留至深夜;溫炳源則爬上大樟樹,連續在樹上待了27個小時。他們後來經台北地檢署以妨害公務罪嫌偵查,受到社運團體及律師界的聲援,並由民間司改會黃瑞明律師、高涌誠律師、法律扶助基金會林三加律師、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蔡雅瀅律師等義務辯護,最後獲得不起訴處分。

許宗力大法官於20年前發表論文「試論民主法治國家的市民不服從權」,將「市民不服從權」的概念介紹給國人。這個權力十分珍貴,如何拿捏,考驗台灣人民及司法的智慧,松菸護樹事件建立了台灣難得一見的「市民不服從」案例,頗值吾人給予特別之看重。

< 松菸護樹 >
2014-08-23 松菸護樹聯盟抗議遠雄蓋大巨蛋時砍老樹、移路樹,在光復南路人行道搭帳篷,行動已逾一百日,轄區台北市警信義分局昨天凌晨集結大批警力夜襲,志工怒嗆「警察暴力」,爆發拉扯,仍被一一強制驅離到管制線外,帳篷半小時內拆除一空。台灣護樹聯盟發言人潘翰疆痛批警方違反比例原則及正當性。

松菸護樹聯盟四月中旬就在光復南路人行道搭帳篷,志工進駐抗議,轄區警方依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》開罰,並開出勸導單限期自行拆除,護樹聯盟則誓言絕不退讓。

昨天凌晨二點左右,警方出動五十六名警力,環保局也調動五輛垃圾車到場,現場志工在沒有心理準備下被架離,怒嗆「為何不能站在人行道」、「我有貴重物品在帳篷內」、「警察暴力」等等,爆發多次肢體拉扯。

潘翰疆指出,當時帳篷內只有五名志工,對方卻出動大批警力凌晨夜襲,根本違反比例原則與正當性,許多私人物品也強制收走,於是號召三十多名網友到信義分局三張犁派出所抗議,警方一度舉牌警告,雙方對峙近兩小時,最後警方同意歸還查扣物品,清晨六點志工領回時,發現行動劇使用過的金斧頭被刻意折斷,監視器也消失無蹤。

Monday, October 5, 2015

笨蛋,問題出在經濟!

過去,老布希與柯林頓競選時,柯林頓的軍師創作了一句話「笨蛋,問題出在經濟!(It's the economy, stupid!)」。這一句名言,切切實實地打中了老布希的要害。老布希雖然打贏了波灣戰爭,但是戰後美國陷入衰退,於是柯林頓贏得了選戰。這一句話也傳到了台灣的政治圈,無論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,也都宣稱自己非常善長「拼經濟」。在本文撰寫的同時,民進黨和國民黨的經濟主張的關鍵字也是「產業昇級」、「創新」。

生態政黨,在經濟方面的主張又是什麼呢?正面的描述是「在地經濟」,比較激進的描述則是「反全球化」。在很多名人的演講裡,「全球化」是不被懷疑的事,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。支持全球化的理論基礎是大衛.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。也就是專業分工、互相貿易,隨著貿易的規模愈大,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。那除了「絕對的財富」以外的事呢?例如:就業率、貧富差距、食物安全、自然生態。
  • 通過了WTO之後,農業不是受了很大的傷害嗎?
  • 通過了ECFA之後,貧富差距有縮小嗎?
(註:左上角的圖,是經濟學課本裡的用來說明「比較利益」的圖片。)這邊還是先對「比較利益」的理論做一些評論:理論的本身,有其洞見(insight)。然而,真實的世界往往不符合完美的理論模型。比較利益理論忽略的真實是:
  1. 進行交易的雙方很少是平等的,優勢貿易國家往往可以佔有生產要素和市場通路,並且藉此去壓迫弱勢國家。
  2. 資本是會在國家之間流動的。由於資本會在國際間流動,它追求的不再是國家的比較利益,而是全球規模的絕對利潤。
生態政黨基於反對全球化而提出的替代方案則是「在地經濟」,簡單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它的實踐方式:
  1. 在金融方面:主張貨幣在地化。傾向使用在地的貨幣,所以反對歐元。
  2. 在農業方面:主張農業在地化。主張課徵能源稅,如此才能反映密集生產、遠程運輸的成本,減少碳足跡。
  3. 遠距貿易回歸最原始的目的,只用來供應一國或地理上一群國家本身無法取得的資源。

Sunday, October 4, 2015

綠色的抗議

「綠色的抗議」是一本已經絕版的書,出版社是前進出版社,不過該出版社似乎現在也停止運作了。從我的角度看來,這本書的出版,對於台灣的影響並不小。這本書的出版啟蒙了潘翰聲,讓他決心投入政治。在2006~2012,台灣綠黨在潘翰聲的推動與領導之下,取得1.74%的得票率,擠下新黨成為第五大黨。(註)「綠色的抗議」這本書可以說是潘翰聲從政的理念,而這個理念付諸了實踐。


為什麼台灣的生態政黨經歷了高成炎、潘翰聲兩代人的努力,過了這麼久,接近18年,至今仍未擁有國會席次?甚至在全國的知名度依然很低?這件事跟選舉制度有關。歐陸的民主國家多半採用比例代表制,而英美國家採用多數票選制。而根據書中的討論,如果英美的選舉制度不修改,即使成立生態政黨,也將進展緩慢。台灣,很不幸,跟書中的預測一模一樣。



書的小標是「西德綠黨與全世界的綠色行動」。其中,南方朔寫的序,作了一個相當不錯的總結。他把生態運動分成了三個層次的反省:

  1. 首先是人們有了保護環境的生態觀念,因而逐漸產生了生態保護運動。這是第一個層次的反省。
  2. 早期的生態保護運動只注重單一的環境事件,而這些事件接踵而來,以個案的方式根本不勝解決。於是生態運動有了第二層次的反省,就是要政治化。要從政策面和政治面來加以考慮。
  3. 第三層次的反省,則是在理解萬物一體的世界規律之後,從生態、多元的角度出發,重新思考政治、經濟的問題。在第二層次的反省,批判資本主義的缺點,指出資本主義之下的國家的種種缺點,這部分相當類似於左派。然而,左派與生態主義批判資本主義,有類似的批評並不代表左派等於生態主義。重要的是,在批判的後面,它意圖重新建造什麼樣的體制。左派在幾件事,都站在資本主義的對立面:「個人--群體」「放任自由--統一管制」。從生態主義的觀點,不論是左派、或是資本主義,都有著支配的性格。於是生態主義所尋找的是另一種對立面:「支配--合作」、「權力集中--權力分配」



我手上的這本書,它的現況是被蟑螂啃過。比起書況,此時此刻更令我覺得難以解決的問題是:

  • 許許多多台灣的環保團體、環境運動者心力憔悴,不太願意走入政治領域來解決環境的問題。
  • 地方議會的選舉若不實施「全比例代表制」、立委選舉若不實施「聯立制」,無論是生態政黨,或是左派政黨,應該都很難興起,或是進程緩慢。而一般人卻不察覺,「贏者全拿、權力高度集中」的多數票選制對於國家的傷害。


註:潘翰聲於2014年離開綠黨,另組樹黨。

Wednesday, September 30, 2015

318學運的成因

318學運怎麼來的?有人說是因為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做的「兩岸服貿協議對我國的衝擊分析」。有人說,因為多年的實質所得下降、房價過高,引起了青年的不滿。也有人說,「下層結構決定上層結構,經濟傾中引起對於主權的憂慮。」也有人說,這跟洪仲秋之死的大遊行有關、跟大埔案一連串的不公不義有關。

那環保政黨、環保團體的觀點是什麼?身為一個代表環保政黨參選的立委候選人,我的主張是:「台灣的未來不能只有全球化。」( 此主張修改自某一年,潘翰聲競選的口號,『孩子的未來不能只有BOT。』)全球化是怎麼來的?為什麼都沒有人懷疑過它?今日,彷彿全球化就是進步的代名詞、彷彿全球化就是世界潮流,是自然的趨勢。

首先,全球化的理論基礎。主要是大衛.李嘉圖的「比較利益」法則,專業分工會帶來效率。於是市場愈大、隨著專業分工,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,所以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擴大國際貿易。然而,經濟的法則畢竟是象牙塔中的產物。真實的世界中,經濟政治總是密不可分,會發生的現況總是不如理論可預期:

  1. 大型的跨國公司,利用開發中國家相對不完備的環保法令、勞動法令,去對開發中國家做環境破壞、勞力壓榨,謀取自己的最高利益。 
  2. 大型的跨國公司,利用所謂的貿易平等協定,強迫會員國移去貿易壁壘,硬是出口自己的產品。
  3. 大型跨國公司,動輒威脅會員國家的政治人物,讓他們對環保法令、勞動法令做妥協,否則該公司就要移往他國。

這三件事,大家有感覺嗎?第一件事,我想到六輕、第二件事我想到美牛、第三件事我想到眾多因為工資上漲離開台灣的企業。

318並不是第一場因為貿易協議引發的社會運動。1988年,台灣農民質疑「農業開放可能導致農民權利受損」,引發了所謂的520農運。可惜的是,那場運動發生之後,WTO還是簽了。台灣農業確實因為WTO受到嚴重的打擊。

一定會有人反問,那環保政黨對於全球化有替代方案嗎?有的,經濟在地化(economic localization),待後續文章解釋。

Monday, September 28, 2015

公民不服從vs環保政黨的活動

公民不服從 
參與環保運動的時間雖然不長,但是我參與的時間恰巧是從2014年318開始。所以在我所知的社運,充滿了「公民不服從」。公民不服從是比較好聽的說法,更直接的描述就是抗議而且被起訴,通常被起訴的法條是「妨礙公務」之類的。

那「公民不服從」之後的後果呢?這時候,有趣的現實就出現了。台灣法庭的判決,往往還是跟所謂的「社會觀感」有關。每一個法官都有自由心証,所以同一個案子,給不同的法官判,就有可能有不同的結果。當政治力在法院運作時,案子的結果自然就會儘量符合社會觀感。
  • 2015年6月25日,陳為廷飛鞋案定讞,免刑、免罰1萬。
  • 2015年9月24日,王鐘銘妨礙公務(因聲援華光社區抗議活動),維持原判,有期徒刑3個月。
同樣是搞社運:用鞋子砸人可以免刑、拉警察的盾牌卻要判3個月。如果讓我來對這件事做評論的話,其中有多種因素。最重要的,自然是陳為廷太有名了,他的社會支持力太強。判陳為廷有罪,這就意謂著,壓迫百姓的苗栗縣長可以安然下莊,帶頭反抗的大學生卻要入獄服刑,這樣子引發的民怨是很大的。政治人物基本上都是要平息民怨的。

於是這個老百姓的公民不服從,它給了當權者兩個選項:
  1. 用司法打擊反抗者,但是付出政治代價。
  2. 從寬處理,平息民怨。


環保政黨的活動
環保政黨的活動,有時候也會有類似的效果。當整個社會對環境議題的關注日益上昇,比方說,因為氣候變遷導致環保議題受到民眾的關注,樹黨自然會因為有更激進的環保主張而備受青睞。

舉個例子,2014年5月,樹黨參與雲林反火葬場大遊行。樹黨在當地沒有什麼派系利益問題,一開始就很激進地堅決反對火葬場。隨著樹黨每一次的參與,國民黨張嘉郡、民進黨蘇治芬也都紛紛來現場參與,並且他們也都逐步做出的類似樹黨的政治承諾。主流政黨在這種情況下,他們考慮的問題是,要不要跟進樹黨的主張呢?不跟進的話,自然會流失選票。跟進的話,勢必也要做內部的一些改革。

於是環保政黨的活動,它也給了當權的主流政黨兩個選項:
  1. 維持既有的政策方向,但會付出政治代價,也就是掉選票。
  2. 修改既有的政策方向,減少民怨的衝擊。

Saturday, September 26, 2015

側寫政治人物--- 樹黨 潘翰聲

我第一次知道潘翰聲這個名字,應該是在2006~2012這段時間,因為這段時間是潘翰聲領導綠黨,從沒沒無聞到拿下23萬政黨票的期間。但是,也沒有特別深的印象,我甚至不太清楚他到底做過什麼。只知道,有人推荐他,他是個環保人士。

第一次潘翰聲看到我,我並沒有看到他。那一天是2014 318學運的晚上在立法院議場內,我坐在王金平的座椅上。我們都在立法院的議場裡。潘翰聲心裡碎碎念:「這年頭的年輕人,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?居然用那種姿勢坐在王金平的座椅上。」

過了一個多月,換成是我第一次看到潘翰聲本人,這回換成是他沒有看到我。他在市政府門口主持抗議慈濟的記者會。他主持記者會滿認真的。民進黨市議員高嘉瑜也在現場,然後,高嘉瑜看到我,她就跑來跟我握手、發名片。( 不過,她到現在應該還是不記得我。)

後來,我跟潘翰聲一起做了不少的事:



 潘翰聲代表樹黨參選2014台北市市議員



2014 10 15 (選舉期間)去都委會抗議慈濟內湖案

那一天之後,潘翰聲跟我說:「沒有錯啦,我是在事前跟大家講要全力杯葛,那是因為我以前帶著一群大學生去抗議。大學生都只想當乖寶寶,不敢大喊、不敢拍玻璃。結果只有我一個人在喊、一個人在拍玻璃。」



 2015 5 1 去雲林反對火葬場大遊行

那陣子,我們樹黨的人前前後後去了雲林口湖鄉好幾次。樹黨每去一次,國民黨張嘉郡、民進黨蘇治芬反對火葬場的表態就更加明確一層。








    2015 5 31 南港新庄埤陳情洩洪道問題

那一天,潘翰聲率領我們到202兵工廠門口集會遊行。( 軍營門口應該是不可以集會遊行的。)






Wednesday, September 23, 2015

台灣的環境政治簡史

1996年,台灣的政治史發生了什麼事?1996年的時候,我只知道那是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,李登輝以超高票當選總統。然而,同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,高成炎創辦了台灣第一個環保政黨---綠黨。在1996年之前,台灣沒有環保政黨,只有環保團體環保運動環保流氓(註)。

高成炎是怎麼開始搞社運、搞政治的?
公督盟有一篇報導---反核鬥士高成炎:社運政治化難以避免

這邊也引述一小段:
(*)台大數學系畢業,最後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博士的高成炎,有著看似與社運界八竿子打不著的學術經歷,為何一回國,就積極踏入社運界進行反核運動,對此,高成炎解釋,「在美國唸書時,有次前往波士頓,與一位目前知名的國內學者會面,當時那位學者支持核能發電,且一再說明核能發電的安全與穩定性,我也聽了他的看法,但不料,離開波士頓後的一個禮拜,就發生車諾比核能電廠事故。」這樣深刻的印象,使高成炎對於核能發電產生極大疑慮。

高成炎分別在1998和2001年參選立法委員。成績的部分,我們可以從釋昭慧(沒有錯,就是那個在電視上為慈濟辯護慈濟內湖案的釋昭慧)寫的一篇「社運這條路,斯人獨樵悴」看到。

這邊引述一小段釋昭慧法師的話:
(*)高教授不是個在意立委名位的人。如果是,他當初大可以參加民進黨,以他一介「社運悍將」的成績,還怕沒有一席「不分區立委」的「甜頭」嗎?但他在社運理想上的堅持,使得他無法因政黨利益而犧牲社運理想,這就注定要嚐受「斯人獨憔悴」的滋味了。他的失敗,預警了社運團體在台灣的「無能為力」!這不僅是社運的不幸,其實也是台灣社會的不幸!我們終於嚐到了政治人物與財團金主無視人民的存在,公然唱和、分贓,卻無「天敵」可以制衡的苦果。核四復工、經發會議與近時陳倉暗渡的「博弈條款」,在在顯出此一事實!

選舉是一件很燒錢而且消耗人的事、經營環保政黨也是一樣。之後有一段時間因為沒有足夠的捐款、沒有足夠的人願意投入社運參政,台灣的環保政黨沒有參選。

轉眼之間到了2006,潘翰聲辭去基金經理人的工作,代表環保政黨參選。接下來,潘翰聲分別參選了2008立委、2009大安區立委補選、2010市議員、2012立委。從2006一路到2012,窮困的環保政黨一方面平日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問題而困擾、每一次的選舉,也都為了保証金而困擾不已。
這段時間有兩件事對後來台灣的環境政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:
(1) 2009年大安區補選,溫炳原參與大安區補選,因為松山菸場砍了1000棵老樟樹,促成了台灣史上第一次的抱樹抗議,溫炳原成為了台灣的第一個抱樹人。那時輔選溫炳原的潘翰疆(潘翰聲的哥哥)學到了抱樹抗議這個大絕招。
(2) 2012年立委選舉,潘翰聲得到民進黨禮讓松信區以挑戰國民黨的費鴻泰。那一回,潘翰聲所屬的綠黨本來湊不出十席立委候選人的保証金,將不會有政黨票。然而,潘翰聲估算在有民進黨禮讓的條件之下,他將可以借到近4萬票的選票,於是以選票補助票的一票30元的名義,借到了近100萬的經費,硬是湊足了十席立委候選人的保証金。那一次選舉結束之後,綠黨拿到23萬政黨票,成為台灣第五大黨。

2014年發生了幾件重要的事:
(1) 318學運、佔領立法院、行政院、50萬人大遊行
(2) 反核佔領忠孝東路
(3) 紮營400天的松菸護樹,從4月底開始紮營。
(4) 潘翰聲脫離綠黨,並且另組台灣第二個環保政黨---樹黨,參與2014年的地方選舉,樹黨總計獲得2個席次。


註:第一代環保流氓和工運流氓,用自力救濟捍衛土地與尊嚴,催生國內環保和勞動保障的法規,包括公害糾紛處理法,環境影響評估法...却被按上罪名入獄。第二代環保流氓在1990年代,台大教授高成炎為了終結捷運亂倒廢土的環境殖民而入獄,集會遊行法因而被大法官會議宣告違憲,環保流氓為深化民主做出貢獻。

"環保流氓"一詞是郝柏村的發明,這個要追溯到第一代環保流氓的時代。郝柏村曾經率領1000名鎮暴警察去鎮壓後勁反五輕的環保人士。

群眾運動聖經vs環保運動


有一本很有名的書,英文書名叫做The True Believer,中文的書名叫做「群眾運動聖經」。書裡的內容就是在探討:群眾運動之中有哪些角色,還有這些角色對於群眾運動有什麼影響。書中也提出許多創見,比方說,書裡最重要的角色,是「狂熱者」The Fanatics,這些狂熱者往往是出身自社會邊緣人(marginal people)。換句話說,書中的觀點:群眾運動的主角,並不是領導群眾的領導者,而是一群來自底層的狂熱群眾。這跟我們一般熟知的歷史,充滿英雄的歷史,有著顯著的不同。

書裡也有許多相當有意思的句子,隨便選個兩句出來好了,原汁原味呈現。
(1) 群眾渴望的其實不是自我表達與自我實現的自由。而是擺脫自主存在這個不能承受之重的負擔的自由。他們想要擺脫「自由選擇的可怕負擔」。他們不想要良心的自由,只想要信仰 -- 盲目、獨裁的信仰。

(2) 我們都有一種傾向,那就是到自身以外尋找解釋自身命運的理由。成功和失敗無可避免會左右我們對周​​遭世界的看法。正因為這樣,有成就感的人會把世界看成一個美好的世界,並樂於看到它照原樣保持下去;但失意者卻會樂於看到世界急劇改變。可見,抗拒變革和熱望變革事實上是同源的,前者的激烈程度也可以不亞於後者。

看這本書,會讓我反覆地去想,我經歷的每一場街頭運動。當318學運發生的時候、當反課綱的學生佔領教育部的時候,我有看過現場的群眾,群眾跟書中所描述的,也有幾分相似。有時候,我有點無奈,內含「台獨意義」的運動,就是擁有如此激烈的張力,可以動員大量的支持者上街示威遊行。而相較之下,純粹的環保運動就是相對很難動員大量的群眾。

並不是這個社會不支持環保,支持環保的群眾很多,多數是喜歡安定的中產階級。中產階級遇到環保問題,比較傾向於打電話給政治人物、媒體,請人來幫忙解決。通常是到了真的快沒有希望了,中產階級才會考慮組成自救會,自己的環境自己改變。

做為從事環保運動的人,不能不去考慮支持者的特性。也因此,同樣是佔領,台獨運動的「反課綱」是同一時間上千人的佔領活動,而環保運動的「松菸護樹」整體而言則是同一時間2、3個人的帳蓬堅守400天。因為支持者的特性就是不容易上街,所以要從事環保運動,就必須認真動腦思考,如何才能用最少的人手,來產生最大的政治力槓桿。

Monday, September 21, 2015

數位簽章法vs股票憑証

我記得我第一次用網路買股票時,光是設定憑証,就花了不少時間在設定。比較討人厭的事情是,每隔一段時間,就要更新這個憑証。
有一回,我在美國的first trade註冊帳戶,也玩了一個月的美國股票,我發現了一件事,讓我震驚了!原來用網路下單買美國的股票,是不需要處理憑証問題的。
為什麼台灣的股票軟體要設計一個,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更新的憑証呢?這就不能不提到「數位簽章法」。因為台灣的數位簽章法的內容,甚至詳細地規定了憑証的相關細節。
我的想法比較單純一點,美國的數位簽章法沒有定太細的技術細節,所以他們的股票軟體就可以做得相對簡單、好用。
然而,其實國內也有人跟我有類似的看法。
http://goo.gl/goZrhe
東吳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余啟民認為:
「第一、不宜在電子簽章法中太過闡釋數位簽章及認證機構,以維技術中立並有利於企業自由選擇不同的安全機制及其風險管理;第二、電子簽章法及其相關配套法令若要對於認證機構有所規範,亦宜採自願許可制及納入國際相互承認的趨勢,並考慮由民間單位共同參與,以期階段式地降低政府管理的色彩;第三、就目前認證機構與交易當事人間責任歸屬及危險分擔,似宜回歸現行民、商法及當事人間之契約規範。另一方面,相關法令亦宜就終極使用者(end users)(即消費者)可得控制的危險及其責任作一公平的調整配置,以使消費者對其責任之承擔有充分的認知及協商的空間。」


2016年立委選舉政見

(1) 課能源稅,降所得稅  能源稅是減稅不是加稅!
政府左手(能源稅)總共徵到多少、右手(所得稅)就要相對減多少,歐洲實施能源稅的理論和實務,都是不能增加納稅人負擔。
就像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後,大家自然就會有誘因去做垃圾減量。生活愈環保,省愈多賺愈多。有環境保護、產業轉型、社會正義等三重成效,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說這是「碳減稅」,避免遭受國際制裁。

(2) 全面更換「智慧電網+智慧電表」取代「傳統電網與電表」
我國資訊科技的優勢,可在智慧電網和智慧電表開創藍海!
過去把焦點放在怎麼發電,未來可以靈活調度、精準發電不浪費,減少遠距離輸配電的損耗;搭配時間電價、電源選擇權、可停電力等制度設計,協助廠商和家戶有效智慧節能,削減尖峰用電。
無論用不用核電都要有綠色能源基礎工程,這也符合聯合國綠色新政(Green New Deal)的方向,創造綠領工作,解決經濟危機的良藥。

(3) 刪除選票補助款,移作公費選舉。
現行的選票補助款,選後公款變成政客私房錢,應該制度改革,而不是觀感問題。
選舉燒大錢的風氣,造成政治貪腐的後果,資源上的不公平競爭,也是政治市場僵化難以新陳代謝的主因。台灣應走向歐洲那樣理性問政、環保且不妨礙日常生活的選舉。經政黨提名或公民連署者,可申請登記為公費候選人,選前定額補助(用途有所限制),及公共宣傳管道使用權。自費參選者,應於文宣標示,也不得超過法定競選經費上限。

(4) 開放網路連署,實施電子民主。
目前公投法、罷免提案的連署門檻過高,尤其公投提案要連署數十萬人才成案,若能開放網路連署,則任何提案都變得可行。此外,在進行公投連署時,收集大量紙本連署書所需耗費之時間、人力、物力等資源,均實質上造成人民發動公民投票、以公投監督代議民主的困難。而目前已經有的「自然人憑證」系統,已經有讓民眾報稅的功能,所以網路連署的基礎設施已經完備。開放網路連署,同時有環保與便民兩種效果

Saturday, September 19, 2015

研究政策有感

我上街遇到選民問我,什麼是樹黨,在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很難講清楚,我就講「環保」。那以「環保」為意識形態的政黨,在一般人所知的環保以外的事是怎麼想的?用白話文來講的話,應該是「勤儉持家」、「永續發展」。

要勤儉持家,就不能不去想錢的事。所以樹黨講的公費選舉,主張寫「刪除選票補助款,移作公費選舉」。前者是省錢的、後者是花錢的,省一筆錢下來,才能花一筆錢。( 也因為要勤儉持家、永續發展,所以本人要騎腳踏車選舉。意識形態就是要貫徹在每一個細節。)

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aipl/201505270231-1.aspx
另外,補充一個今年跟「房地合一稅」相關的政策說明。張盛和:「房地合一稅是長照最佳財源」。以我來看,長照雙法和房地合一稅比較起來,困難的點應該是在加稅的部分。因為如果沒有直接加稅,政府的替代方案就是(1)釋股(2)舉債,最後也是變相加稅。

參考 --- 朱敬一:「舉債是增稅、釋股是增稅、減稅還是增稅」
http://idv.sinica.edu.tw/cyrusweb/articles/92.pdf

Thursday, September 17, 2015

公投網路連署

2014 9/17我被選民提了意見,建議我在政見裡加入「網路 + 公投」的政見。結果我和樹黨的黨團討論了一下。發現相關的訴求有人提過了…。所以其實我直接拿來用就好了。

--- 引述 --- 
台大資工系教授高成炎表示,台灣電子民主尚未實行普及,目前《公投法》、罷免提案的連署門檻過高,尤其公投提案要連署數十萬人才成案,若能開放網路連署,則任何提案都變得可行。
高成炎指出,只要把《公投法施行細則》第10條加上:「本法第9條第1項所定之提案人名冊以網路連署方式提案者,提案人應提供本人之國民身分證字號,並經公正單位之電子簽章驗證」。
並修正《選罷法施行細則》,以「自然人憑證」登入連署,就能實施電子民主,只有開放網路連署,才能達成「治國」、「善政」之道。


Monday, September 14, 2015

挑選候選人

看一下最近自由時報的報導:

黃國昌說,現行各政黨不分區名單提名,大多是「閉鎖名單」,一切交由政黨控制,選民無從置喙,只有支持與反對兩種立場可以選擇;時代力量認為,讓選民在「選黨」之外,還能「選人」,才能讓不分區立委真正具有民意基礎,而非政黨的投票部隊。
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politics/paper/915024

黃國昌講的,讓選民可以選人的方式,基本上接近於第一張圖片中的由「政黨選民」(party voters)直接選人的方式,也就是「開放式初選」。而實際上,世界上主要的民主國家,大多數是使用「黨內初選」(party primaries)和選區幹部投票(subset of constituency party members)來決定候選人。

也就是說,按照黃國昌的邏輯,世界上主要的民主國家的候選人,因為不是由「開放式初選」決定,並非真正具有民意基礎?

在「比較選舉制度」一書page 126則提到,挑選候選人的提名制度有四項評價指標:(1)民主 (2)公平 (3)效率 (4)是否有效。既然要考慮的指標不是只有民主一項,那世界上主要的民主國家採用黨內初選、選區幹部投票來決定候選人也就有其合理性了。

而台灣目前的現況是:兩大黨提名候選人不約而同都是有「民調」的機制。背後的原因是,兩大黨都有嚴重的人頭黨員問題。所以,一個不使用「開放式初選」、不使用「民調」就不能有效提名出優秀候選人的政黨,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內部的成員有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