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September 30, 2015

318學運的成因

318學運怎麼來的?有人說是因為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做的「兩岸服貿協議對我國的衝擊分析」。有人說,因為多年的實質所得下降、房價過高,引起了青年的不滿。也有人說,「下層結構決定上層結構,經濟傾中引起對於主權的憂慮。」也有人說,這跟洪仲秋之死的大遊行有關、跟大埔案一連串的不公不義有關。

那環保政黨、環保團體的觀點是什麼?身為一個代表環保政黨參選的立委候選人,我的主張是:「台灣的未來不能只有全球化。」( 此主張修改自某一年,潘翰聲競選的口號,『孩子的未來不能只有BOT。』)全球化是怎麼來的?為什麼都沒有人懷疑過它?今日,彷彿全球化就是進步的代名詞、彷彿全球化就是世界潮流,是自然的趨勢。

首先,全球化的理論基礎。主要是大衛.李嘉圖的「比較利益」法則,專業分工會帶來效率。於是市場愈大、隨著專業分工,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,所以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擴大國際貿易。然而,經濟的法則畢竟是象牙塔中的產物。真實的世界中,經濟政治總是密不可分,會發生的現況總是不如理論可預期:

  1. 大型的跨國公司,利用開發中國家相對不完備的環保法令、勞動法令,去對開發中國家做環境破壞、勞力壓榨,謀取自己的最高利益。 
  2. 大型的跨國公司,利用所謂的貿易平等協定,強迫會員國移去貿易壁壘,硬是出口自己的產品。
  3. 大型跨國公司,動輒威脅會員國家的政治人物,讓他們對環保法令、勞動法令做妥協,否則該公司就要移往他國。

這三件事,大家有感覺嗎?第一件事,我想到六輕、第二件事我想到美牛、第三件事我想到眾多因為工資上漲離開台灣的企業。

318並不是第一場因為貿易協議引發的社會運動。1988年,台灣農民質疑「農業開放可能導致農民權利受損」,引發了所謂的520農運。可惜的是,那場運動發生之後,WTO還是簽了。台灣農業確實因為WTO受到嚴重的打擊。

一定會有人反問,那環保政黨對於全球化有替代方案嗎?有的,經濟在地化(economic localization),待後續文章解釋。